不看盤,我才賺到大錢:傳奇散戶的超簡單理財法 The New Coffeehouse Investor How To Build Wealth, Ignore Wall Street, And Get On Your Life
老爸當初買這本書回家時,我看到書名覺得出版社下的標題也太聳動了吧,所以我第一次看其實覺得這作者是個怪胎吧。不過在我當兵最後一個月內我又再度因為某些原因拾起這本書時,我忽然覺得作者這本書寫的真好。其實英文書名的意思就已經點出這本書的三點意涵。
How to Build Wealth如何建立財富.不同於一般勵志書籍,其實作者指提出了三點他的意見而且是書中一再強調. 資產配置:在股票、債券和現金之間,選出最好的組合,才能儘量降低風險、提高達成理財目標的機會。 追平股價指數:目的是確保你的股市投資,表現至少和整體股市一樣好 儲蓄:儲蓄表示知道自己每個月必須撥出多少錢,才能達成理財目標,而且要真的存下來。
其實看完前兩點大概就應該知道作者是一個奉行指數型投資的人,這倒沒有甚麼特別.雖然台灣人對這個類型投資到目前為止還稱不上有興趣,可是以美國來說卻是滿多比例的投資選擇.可是他和基金之父John Bogle一樣是個以賺取手續費用生活的投資顧問.如果多對這類型台灣有的書籍去看就會發現他們兩位"叛徒"是常被指數型投資奉行者所頌揚的.而我其實重新看完之後覺得最重要的觀念就是儲蓄.理"財"的第一步就是要有財,我常覺得台灣的財經雜誌很喜歡用一夕致富的人來"激勵"我們,不過說實在話一般人其實最重要還是來自於儲蓄.
至於指數型投資我覺得到今天還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就像是一個賭局裡有一半的人會輸掉一半的人會贏錢.所以有人說他可以靠自己賺多輸少,也有人說這是賭博所以只求成為機率中間的50%.這中間其實最大的癥結點在於人性.大部分的人總是相信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所以要放棄選擇的機會似乎就是投降了.這也是指數型投資追求"跟上大盤"所無法砥礪人心的地方.所以作者很有趣的在文章後頭說那不然可以大部分資產穩健,少部分想要殺進殺出也無妨.果然是個比較有食人間煙火的想法^^.不過換個角度想如果大家都只選擇單一方式面對投資,這世界也相形無聊許多.
然而我覺得他和John Bogle其實都點出一個台灣人真的很少去思維的事,就是透過別人投資到底成本有多高.台灣在這方面琢磨最深也寫出最多文章的人就是綠角.他的blog裡面應該是台灣翹楚.而我其實重新檢視自己這兩年的基金行為才發現原來自己真的學得不多.然而加上台灣其實算是半封閉的交易市場,大部分的人投資海外市場都只能透過基金或是銀行複委託,其實手續費用真的是高得嚇人(比起美國).所以慢慢才有些人透過美國卷商或是飛到香港開戶去處理自己的資產分布(題外話: 嚴格說起來台灣人真的很愛錢...叫美國人坐飛機到墨西哥或加拿大開戶應該會被當瘋子吧)
不過這類書籍當然主要寫給美國人看,其實對於比較深入一點的配置或是操作,跟台灣的情況並不相同.所以如果要想能夠開完一本書就如法炮製大概是不可能.這也就是為何這類模式無法在台灣普遍實施.畢竟這種商品只有在國外買的到,像是我媽這個年紀的人跟她說把錢匯到一個你可能永遠沒看過的證卷行,倒不如叫她到隔壁證卷行交易來的快.不過隨著現在越來越多網路銀行交易,能夠接受這樣模式的人大概會越來越多.
作者在文末其實點出一點我覺得是我們年輕時就應該漸漸培養的觀念.那就是生活,如果今天為了投資為了研究而忽略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那就是本末倒置的方法.所以如何簡單的理財規劃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其實才是整本書最砥礪我的地方.
How to Build Wealth如何建立財富.不同於一般勵志書籍,其實作者指提出了三點他的意見而且是書中一再強調. 資產配置:在股票、債券和現金之間,選出最好的組合,才能儘量降低風險、提高達成理財目標的機會。 追平股價指數:目的是確保你的股市投資,表現至少和整體股市一樣好 儲蓄:儲蓄表示知道自己每個月必須撥出多少錢,才能達成理財目標,而且要真的存下來。
其實看完前兩點大概就應該知道作者是一個奉行指數型投資的人,這倒沒有甚麼特別.雖然台灣人對這個類型投資到目前為止還稱不上有興趣,可是以美國來說卻是滿多比例的投資選擇.可是他和基金之父John Bogle一樣是個以賺取手續費用生活的投資顧問.如果多對這類型台灣有的書籍去看就會發現他們兩位"叛徒"是常被指數型投資奉行者所頌揚的.而我其實重新看完之後覺得最重要的觀念就是儲蓄.理"財"的第一步就是要有財,我常覺得台灣的財經雜誌很喜歡用一夕致富的人來"激勵"我們,不過說實在話一般人其實最重要還是來自於儲蓄.
至於指數型投資我覺得到今天還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就像是一個賭局裡有一半的人會輸掉一半的人會贏錢.所以有人說他可以靠自己賺多輸少,也有人說這是賭博所以只求成為機率中間的50%.這中間其實最大的癥結點在於人性.大部分的人總是相信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所以要放棄選擇的機會似乎就是投降了.這也是指數型投資追求"跟上大盤"所無法砥礪人心的地方.所以作者很有趣的在文章後頭說那不然可以大部分資產穩健,少部分想要殺進殺出也無妨.果然是個比較有食人間煙火的想法^^.不過換個角度想如果大家都只選擇單一方式面對投資,這世界也相形無聊許多.
然而我覺得他和John Bogle其實都點出一個台灣人真的很少去思維的事,就是透過別人投資到底成本有多高.台灣在這方面琢磨最深也寫出最多文章的人就是綠角.他的blog裡面應該是台灣翹楚.而我其實重新檢視自己這兩年的基金行為才發現原來自己真的學得不多.然而加上台灣其實算是半封閉的交易市場,大部分的人投資海外市場都只能透過基金或是銀行複委託,其實手續費用真的是高得嚇人(比起美國).所以慢慢才有些人透過美國卷商或是飛到香港開戶去處理自己的資產分布(題外話: 嚴格說起來台灣人真的很愛錢...叫美國人坐飛機到墨西哥或加拿大開戶應該會被當瘋子吧)
不過這類書籍當然主要寫給美國人看,其實對於比較深入一點的配置或是操作,跟台灣的情況並不相同.所以如果要想能夠開完一本書就如法炮製大概是不可能.這也就是為何這類模式無法在台灣普遍實施.畢竟這種商品只有在國外買的到,像是我媽這個年紀的人跟她說把錢匯到一個你可能永遠沒看過的證卷行,倒不如叫她到隔壁證卷行交易來的快.不過隨著現在越來越多網路銀行交易,能夠接受這樣模式的人大概會越來越多.
作者在文末其實點出一點我覺得是我們年輕時就應該漸漸培養的觀念.那就是生活,如果今天為了投資為了研究而忽略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那就是本末倒置的方法.所以如何簡單的理財規劃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其實才是整本書最砥礪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