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點:
- 手續費低:這是主要的優點.尤其是長時間計算起來的複利效果.愛因斯坦說過"複利的威力勝過原子彈"(其實我懷疑他真的說過).所以成本的複利跟獲利的複利是一樣可怕的.
- 人類是個不斷進步的種族,所以能夠follow整個市場的成長就是跟著世界成長.這是指數型投資的最主要的假設.其實簡單來說就是拿錢給頭腦比自己好的人讓他幫你賺錢.所以何苦研究投資誰,市場就是一個最大的主動篩選器了.
- 沒錯...就這兩個優點了. 我覺得這就是這個方法有趣的地方,因為太簡單所以不相信的人就會問"投資哪裡那麼簡單".其實想想以前沒有全球化前,人不就是那麼簡單嗎?
不過東西沒有那麼好康,以下是自己最近念了多本書發現的一些缺點
- 其實不是真的被動選擇.指數的由來就是人定的,所以其實就隱含了許多主動值.其實看完那麼多商品,我自己感覺大概只有S&P 500指數,台灣50以及香港盈富指數可以算是真的對應該國股市的.所以選擇那個指數的同時其實就已經做出選擇了,只是經理人本身買賣的次數(周轉率)低,所以可以呼應第一點.
- 配置的困難性.我把它視為美國觀點的bias.因為這類商品主要都是在美國交易所上市,訂定的公司也是美國公司為主.所以要做為一種全球布局的時候會發現似乎跟為在亞洲的我們看法不一樣.還記得有個諷刺台灣媒體的地圖嗎(請google”台灣媒體的世界觀”)?大大的中國,大大的美國,大大的台北.沒錯這類商品一樣出現同樣的問題.就以新興市場emergencing為例好了,要是台灣投資人知道印度只佔8%比台灣的12%還少,不知道還會不會狂買印度基金>.< 而大陸佔多少?18%,沒錯一個世界現在最有力的國家只佔18%.難怪大陸人會喊打倒美帝(煙~)
- 呼應第二點.因為大部分的指數都是以已開發的國家為主,所以當看到現在天天電視上說歐洲美國有多糟糕(這可是他們自己說的),要能克服心魔或是說服自己接受美國45%歐洲30%日本10%新興市場15%這種選擇,我覺得自己都不可能.但是如果要拆開配置,其實買的種類增加之外,就是手續費用的增加.這又跟優點一相牴觸.
值得思考的地方
- 指數型投資就是ETF.這個想法是被國內某家投信所鼓吹的.其實以John Bogle的Vanguard先鋒基金來說他們雖然是mutual fund也就是台灣的共同基金,但是手續費用其實也是極低.只是目前也不再開放給外國人投資了.所以目前市場上這類商品很少,所以ETF興起其實我覺得對於小額投資的國外投資者來說成本明顯是比較加重的.
- 人的可能性呢?沒錯這是一定要提出的.我自己是滿相信80/20法則,那表示這世界上最聰明的20%的人是"可能"擁有80%財富.所以有沒有人會長期在50%贏的裡面呢?我想是一定有的.所以只能說指數型投資是給自己一個機會不要輸太多.(這是我自己的看法…我不喜歡太絕對的說法)
- 其實仔細看以美國S&P500的年化報酬率來說大約8%上下.比起台灣有些大型權值股的殖利率來說並不是勝出.所以如果有辦法在台灣找到這類商品,我們是否還該投資在S&P500呢?這是一個我覺得很值得探討或考慮的問題.